施一伴你读经——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行业动态 | 来源:施一电气 2019/10/14 阅读:1841
【原文】 颜渊问为邦。子曰:“行夏之时,乘殷之辂(lu),服周之冕,乐则《韶》、《舞》。放郑声,远佞人。郑声淫,侯人殆。” 子曰:“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” 子曰:“已矣乎!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。” 子曰:“臧文仲其窃位者与!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。” 【注释】 ①夏之时:指夏朝的历法,以农历一月为每年的第一月。周朝历法则以农历十一月为每年的第一月。夏历比较合于农时。 ②辂:大车。 ③佞人: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小人。 ④柳下惠:姓展,名获,字禽,又叫展季,惠是私谥,鲁国贤者。 【译文】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。孔子说:“用夏代的历法,乘殷代的车子,戴周代的帽子,奏《韶》乐,禁绝郑国的乐曲,疏远谗佞之人。郑国的乐曲靡曼淫秽,小人则危险。 孔子说:“人没有长远的考虑,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。” 孔子说:“完了,我从来没有见过像喜欢美貌一般地喜欢美德的人。” 孔子说:“臧文仲是一个做官不管事的人吧!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,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。” 【解读】
人的一生会发生很多事情,没有人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,如果自己不为自已想一下将来的事情,没有人会提醒你。因此,不论是生活中,还是工作中,都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,才能防患于未然。 唐朝末年,各地军阀相互征战,互争雄长。 当时,洛阳皇帝行宫内,有一个负责管工程的人知道天下将要大乱,就把大批大批的粮食磨成粉,埋在挖好的沟里面,盖上盖儿,并在上面盖上房子。而且增加了很多木料,满院的人都讥笑他,以为他发疯了。 等到天下大乱后,粮食圆乏,木柴用光,百姓连藏在地窖里的东西也被军阀们夺走了,许多人都被活活饿死。就在这危急时刻,那个管工程的人扒掉房屋上的木料劈成木柴,挖开土沟取出粮食,拌上水熬成粥,使不少人免于饿死。 一个人考虑事情的目光一定要放得长远些,目光太短浅就会吃亏。能有远虑才无近忧,不忘危险四伏方可安居。正如《左传·襄公》中所说:“居安思危,思则有备,有备无患。”“居安思危”这句成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,成为中国几千年来从政者的警句和座右铭。
晚唐诗人杜荀鹤有一首《泾溪》:“泾溪石险入兢慎,终岁不闻倾履人。却是平流无石处,时时闻说有沉沦。”意思是说,人走在岩石险要处时,格外小心谨慎,一年到头,没有听说谁掉了下去。反过来,在没有险石、水流平缓的地方,却经常有人掉进水底。诗的语言通俗浅显,但揭示的道理却朴素而深刻。 这首诗亦是在告诉人们,要居安思危,才能有备无患。 孔子云:“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”敏锐地预知未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,这不仅是一种智慧,更是一种韬略。对于封建帝王来说,这种远虑的本领,不仅关系着自身统治的安危,也关系着社稷江山的稳固。
唐代谏臣魏征曾在《谏太宗十思疏》中提到过这样一句话:“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。”翻开历史长河的画卷,不难发现一个规律:太平盛世过后常常是战乱连年。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就是,当权者养尊处优而没做到居安思危。 唐王李存勒在战场上出生入死,是员猛将;但在政治上,却是一个昏庸无知的蠢人。称帝后,他认为父仇已报,中原已定,便不再进取,开始享乐。他迷恋戏曲,常常登台表演,荒废朝政。他还宠信怜人,任其为非作歹,久而久之,怨声四起,人心涣散。公元926年,大将李嗣源起兵叛乱,李存勖(xu)落荒而逃,最后中箭而死,而其嫡亲也无一幸免。如果他当时能够顾全大局,意识到敌人终有一日也会来报仇而防患于未然,那么也不至于落到国破人亡的地步。
五千多年的历史上,因不懂居安思危,一味享乐而亡的君王大有人在。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而“烽火戏诸侯”,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;闯王李自成登上皇帝的宝座后自高自大,以至清朝入主中原。这些君王如果能够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动乱,防微杜渐,居安思危,中国的历史就可能被改写。 汉高祖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后,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西汉的开国皇帝。成为帝王后,他没有急于安享快乐,而是深知要收拾这乱世的局面实属不易,要保持人民安乐的境况更是难上加难。于是他采取了“休养生息”的政策,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,人民生活渐渐安定,生产力也有一定提高。同时,他又担心边境会受到外族侵扰,便派人去和匈奴和亲。这样,就为汉王朝初期的发展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。
未雨绸缪,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在中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,妇儒皆知,其道理似乎已不言而喻。但是,我们不难发现,并非人人都能把这个道理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去。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,平常若不充实学问,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。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,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,却感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,以致不能胜任,也只好后悔莫及。正所谓“洪水未到先筑堤,射狼未来先磨刀”,只有未雨绸缪,居安思危,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,才不会手忙脚乱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