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一伴你读经——君子不以言举人,不以人废言行业动态 | 来源:施一电气 2019/10/22 阅读:2280
【原文】 子曰:“君子矜而不争,群而不党。” 子曰:“君子不以言举人,不以人废言。” 子贡问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 【注释】 ①矜:庄重。 ②废:废弃,引申为否定,不采纳。 ③一言:一个字。 【译文】 孔子说:“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论短长,与众人相处而不结党营私。” 孔子说:“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,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鄙弃他的好话。” 子贡问孔子:“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?”孔子回答说:“那大概就是怨吧!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,就不要加给别人。” 【解读】
孔子这番话是想告诉我们,在了解和评价一个人的时候,不能只看他说了什么,重要的是要看他都做了些什么。这可以说是孔子通过亲身经历而总结出的经验。最初,孔子总是听到人家说的话,就相信他的行为。但是后来,他的学生宰予总是说话和做事不一致,白天经常睡懒觉。孔子从这件事上看出,自己以前的认识存在偏颇,于是改变了想法,他说“始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”。也就是说,对于一个人,不仅要听他说的,而且更重要的是“观其行”,也就是要考察人的实际行为。 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,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用人,要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。会用人,那么就会有得力的助手来帮助你,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优秀的团队,你就能轻松而有序地工作,事业才能蒸蒸日上。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,你就会集思广益,你就会变得更聪明。那么,这些应该怎么做到呢? 孔子说得好:“君子不以言举人,不以人废言。” 这话告诉我们,在实际中,应该怎么去看人看事。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,每个人的性格、做事方法等各方面都不一样,有的能说会道,也能干事;有的能干,却不能说;有的能说,却不能干。那么,怎么样才能看出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,能否为自己所用呢?如果光凭说得好,就认为是优秀,就说其能力强;说得不好,就认为不优秀,就说其能力弱,这显然是片面的。孔子的这段话就说明,看人要辩证地看。
《令狐荐贤》这个故事讲述了唐宣宗在位时,令狐绹任宰相,他想向唐宣宗推荐李远,但是唐宣宗听到别人说李远不是很好,就死活也不答应。令狐绹认定李远的真才实学,对唐宣宗说:“我们不能因为谁言辞动听而提拔他,也不能因一句话埋没了人才啊!”唐宣宗连连点头,认为令狐绹说得有道理,就任命李远到杭州任职。李远去了杭州后,果然把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。 我们常说“言为心声”,语言是人思想的表达,所以“不知言,无以知人也”。但是语言不是行为,言语所表达的是一种可能性,还不一定是事实的东西。所以,光有言也是不行的。 “不以言举人”就是不要只凭他说得漂亮,就推举他,就重用他。因为说话仅仅是一个方面,只是表层的东西,更重要的是要看人的实质,否则就会上当受骗。“不以人废言”就更不容易了。这就是不要因为这个人不好,或者有过错误,而全盘否定人家所说的话。也就是说要对事不对人。臂如对一个历史人物可能有争论,甚至他可能还有污点,但不见得他所说的话就全都不好,全都不对。
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故事,可以成为不以人废言的千古绝唱。管仲是个有许多缺点的人,对于齐桓公来说,更是个有仇恨的人,因为管仲曾经追杀过齐恒公,亲手射过齐桓公一箭,齐桓公被射后假装被射死才躲过管仲的追杀,但是齐桓公却接受了鲍叔牙对管仲的推荐。尤其令人赞叹的是,当时鲍叔牙是齐桓公的大臣,而管仲是个死闪,鲍叔牙却能推荐管仲做齐桓公的相国,官位在自己之上。结果管仲的治国之才得到充分的发挥,迅速让齐国富强起来,达到“一匡天下,九合诸侯”的境界。 因为曾国藩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,所以对他的评价就有争论。但他的学问、能力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。像他所写的家书对家人的教育与引导就很不错,因而至今仍在流传。这也是“不以人废言”。 真正像管仲、诸葛亮、辛弃疾、曾国藩那样文采德行与才干兼备的英才是非常少有的。推荐人才要全面评估一个人的才干、品格各方面,而不是仅根据他的言论。
有些用人者常常被别人的言辞迷惑而轻率地用人。历史上这样“以言举人”结果却坏了大事的例子很多,比如战国时的赵孝成王以言取人,任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老将廉颇,结果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,40万赵军被俘活埋。三国时期,著名军事家诸葛亮素有知人之名,但也同样犯了以言取人的毛病,用了言过其实、不懂实战的马谡(su)当大将,结果失了街亭,最后不得不“挥泪斩马谡”……所以,作为领导者,既要有务实的作风,又要有宽阔的胸襟。要务实,就不能只“以言举人”;有胸襟,就能包容,就不能“以人废言”。只要说得对,即使是有错误的人,即使是反对你的人,该采纳的就采纳,该接受的也要接受。
|
|